机械设计类学科竞赛旨在锻造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并引导高等教育机构在教学实践中强化对大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此类竞赛着重于提升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因此,将学科竞赛与教学改革相结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教学方法的创新。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组织系部教师深入探讨机械类专业学科竞赛与专业课教学改革融合的相关议题,力求发掘一系列通过学科竞赛推动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方法,如图1所示。 图1 教研活动 封志明主任指出,学院对于机械类本科生的培养策略中,参与各类竞赛被赋予了极高的重要性。这些竞赛,包括但不限于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3D大赛竞赛以及机器人大赛等,不仅是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更是检验和提升专业技能的试金石。封志明主任强调,这些竞赛的核心内容紧密围绕机械装置、设备及机构的优化设计,旨在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学院通过将项目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以及将相关学科竞赛融入教学体系,对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探索。这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马蕾和张庆功老师在长期的指导实践中发现,当前学科竞赛的推广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首先,学科竞赛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学生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受限。学生们却难以找到关于学科竞赛的准确信息,这无疑削弱了竞赛的吸引力和参与度。缺乏针对性的讲座或课程培训,使得学生无法系统地了解竞赛的要求和准备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其次,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基础薄弱成为制约学生参与竞赛的一大障碍。在日常学习中,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对于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不足,这使得他们在面对竞赛的高要求时显得力不从心。此外,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学生中并不普遍,许多学生在竞赛的准备过程中因为困难而选择放弃,这不仅影响了个人成长,也影响了团队的整体实力最后,竞赛学生团队的人才梯度配置不合理,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高年级学生的毕业,团队中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技能传承,导致团队实力急剧下降。这种人才断层现象,不仅影响了团队的稳定性和持续发展,也限制了低年级学生在竞赛中的成长空间。 针对上述问题,系部老师进行了深入讨论。 王宇认为,学科竞赛引导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完成重大比赛,在比赛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新工科和学科竞赛要求的共性,明确教学定位:学生在教学课程中通过团队协作和自主动手训练,在掌握实践课程知识点的过程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以理论知识体系为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 钟雯针对学生专业知识基础薄弱的问题,提出应调整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内容,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前期的实践积累解决实际问题。实训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要在保证教学内容的有机整体性上合理利用时间,重视工程概念教学和工程意识的培养,在各模块各工种独立完成后,与竞赛结合,增添与竞赛相关的综合运用内容。 何江波认为,在学生团队建设方面,鼓励并支持学生按照项目分类建立各类竞赛团队,团队实行“高带低”模式,鼓励组建跨专业、跨年级、跨学院的学生团队。团队学生自主管理,教师协助。建立分层次、多渠道人才培养体系。大一培养兴趣,大二培养竞赛后备力量,选拔培养对象,三四年级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稳定化的培训指导。竞赛团队主导比赛项目分析、方案设计及实施等全过程,按照能力、贡献、年级等因素选拔学生参加校、省、国家级大学生学科竞赛。 最后,封志明主任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围绕机械类学科竞赛,提出以学科竞赛促进机械类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分析了教学与学科竞赛现存的问题,详尽论述了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期待学科竞赛与专业课教改融合可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